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足球赛事 足球赛事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_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是核心吗
zmhk 2024-06-22 人已围观
简介河北体育学院学报_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是核心吗 如果您有关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1.论述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内容的选择2.全国五大体育院校是哪几家3.
如果您有关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1.论述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2.全国五大体育院校是哪几家
3.潜人才的潜人才学经历三个阶段
4.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5.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在什么地方?
6.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
论述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论述初中体育室内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论文 关键词:室内课 气候特点 时代性
论文 摘要 :随着恶劣天气的不断递增,不适合上体育室外课的时间也有所增加。同时大部分学校不具备足够使用的室内馆、棚。因此,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上好室内体育课,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室内课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气候特点限制
根据我国气候特点,我国南北纬度大,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东南沿海地区易受台风暴雨侵袭;北部地区冬季极寒,甚至有些地方四季常冬,终年积雪;长江中下游地区又会受到梅雨的影响,有长时间的连绵雨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适合上体育室外课的天气逐年呈现递减的趋势。
3.国情的影响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初级中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还不具备足够适应教学的体育场馆,然而教材上所给的教学内容又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选择初中体育与健康室内课教学内容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师在选择体育室内课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梯度,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2.科学性原则
室内课的内容要符合体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选择内容时还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向他们介绍科学实用并能使他们终身受益的知识。同时,学校和地区的特色也是在选择内容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3.多样性原则
初中学生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对周围产生的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和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考虑每一个内容自成体系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些体系的多样性和交叉性。这样教学才会生动,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时代性原则
近年来,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扩大,网络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赛事全球直播,新兴体育运动层出不穷。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敏锐感,善于捕捉一些符合时代特征、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
5.急需性原则
每年的体育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事件,这时候学生对某一类知识有迫切的.渴求。体育教师在此时就应根据此原则选择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
三、初中体育与健康室内课参考内容
1.课本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7~9年级》全国体育与健康教材中,体育室内课有四个章节的内容,分别是?你的身体健康积极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与心理健康体育与社会适应?。这些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是我们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还要适当增加其他的教学内容。
2.常见的运动损伤初期处理和常见疾病的预防
在中学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有擦伤、扭伤、挫伤、肌肉痉挛、骨折和脑震荡。学生不会正确地处理很容易造成损伤加剧或二次损伤。通过教学生了解发生损伤的原因,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损伤的实际处理能力。
3.室内基本体操和素质练习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也为了室内体育课教学需要,教师可以自编一些室内广播操,还可以自编和选用一些其他徒手操或轻器械体操。
4.传统运动项目的介绍及技战术的讲解分析
室内课也可以是室外课知识的补充,通过对室外课学习的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规则、裁判法等进行介绍,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
5.体育比赛的欣赏与新兴项目的介绍
体育室内课还可以选放一些精彩的体育竞赛录像片段,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激发学生对室内体育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还可以介绍一些国内外新兴的体育项目,拓宽学生的视野。
6.体育时事及游戏、竞赛
体育室内课还可以结合各年度的体育时事进行介绍,例如通过奥运会、各种联赛等的介绍。让学生对体育赛事、体育明星有更多地了解和接触。在学生追求偶像的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体育明星背后不为人知的拼搏、奋斗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薄雪松,魏春立,李金花,等.对体育教育专业室内理论课教学实习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
[2]张永和.关于室内体育课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院学报,1982.
;全国五大体育院校是哪几家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7-000-01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并结合自己的网球专业知识和经验来阐述节奏性在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性以及运用。结果表明,在网球运动中,节奏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运用网球的节奏性,更好更快的掌握网球技术动作、战术组织,增加比赛的欣赏价值,从而促进网球运动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网球运动 节奏性 重要性 运用
网球运动不是一种纯力量的运动,而是一项需要运用头脑的技巧性运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都能在同一规则下打网球,既健身强体又能增强人际间的交往。网球对技术的准确性和动作的节奏感要求较高,为了打出好的落点和多回合,练习者往往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其中,且“越陷越深,乐此不疲”。节奏能给动作以活力,是运动的脉搏,是情感与动作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像诗朗诵有抑扬顿挫一样。人是富有节奏感的,容易受到节奏的渲染,情感也会受节奏的变化而影响。网球运动也和音乐舞蹈一样,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节奏性”在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及运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和阅读一些和网球运动、节奏性相关文献资料,并查阅关于网球方面的书籍,比如网球运动,网球教学与训练,提高你的网球IQ等。
2.逻辑分析法。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节奏在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和运用做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3.访谈法。和网球专业老师、校队网球教练、网球专业研究生咨询、交流。
二、结论与分析
(一)网球运动中节奏的重要性
在网球运动中,节奏性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技术、战术以及比赛中,在技术上,充分利用节奏性有利于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在战术上,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实际情况做出分析,采用不同的战术节奏,比赛开始后感觉自己状态很好,失误率低,能轻松打出制胜球,可以选择强进攻把对手打的措手不及,大比分领先。如果感觉状态不是很好,要变换节奏,选择稳求稳打,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战术节奏,更有利于战术的发挥,增强战术的实用性。在比赛中,运用技术节奏和战术节奏来更好调控比赛节奏,使自己在比赛中发挥的更好。
(二)网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节奏的运用
1.在网球教学中节奏的运用
在网球教学中,网球的技术一般都比较复杂,许多动作往往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过多技术性很强的说明,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网球技术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会更好。网球的各项技术动作都是有节奏性的,我们把握住这一特性,在教学中将动作分解,给各个分解的动作按先后顺序依次编码,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设置英文编码,更有韵律、节奏。教练或老师先按编码喊让学生去做,经过10-20次后,由学生自己喊着做(在做的时候要求喊出声来),接着学生慢慢能打到球、打好球之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默喊着有节奏性的去打球。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网球技术,增加学生对网球的兴趣,提高网球的教学质量。
2.在网球训练中节奏的运用
在网球训练中,针对性的改变节奏,关键在于控制击球的距离和时间,节奏的变化,它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击球的力量与速度不同而造成的网球运行的轻重与快慢变化来表现的。节奏分快、慢两种,改变节奏主要是通过如下两种方式:第一击球时机,击球时机越早节奏就越快。由于时间上的变化,节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即使相同的动作不同的时机力量将击球效果都不一样。第二击球力量。力量越大,主动发力节奏就越快,击球的落点就越快,使对方来不及回球。效果往往出其不意,使对方措手不及。击球节奏的精髓是变化,变化是网球的核心。如在训练底线正反手时,通过击球时机的变化、线路的变化、旋转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
3.在网球比赛中节奏的运用
在网球比赛中要把握机会主动发起进攻,要尽可能的争取时间,将球迅速击向对手难以接到的区域,形成位置上优势。快节奏的进攻体现了网球运动快速灵敏的特点,而慢节奏的进攻能力则可以全面衡量一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和比赛能力。在拉锯战中掌握节奏,在慢中求快,具有鲜明节奏的进攻才能获得成功。当遇到进攻性比较强的选手时,要提高防守的攻击性和压迫性,同时防守要有针对性,并且注意运用防守节奏的突然变化,迫使对方失误。防守时慢节奏,长短结合是快节奏,快慢节奏在攻防兼备中交替运用,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快慢节奏的突然变化可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三、小结
在网球运动中,节奏性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技术、战术以及比赛中,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网球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节奏,能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网球技术,增加学生对网球的兴趣,提高网球的教学质量。在网球训练中适当的运用节奏,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在网球比赛中,合理地控制进攻节奏、防守节奏以及进攻与防守的转换节奏。
参考文献:
[1] 文俪原.网球技术提高1.2.3[J].网球.2005(6):88-91.
[2] 陈小华.乒乓球击球节奏与技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4):43-44.
[3] 李照和.对乒乓球击球节奏的教法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67-68.
[4] 顾念慈.足球比赛中节奏的运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9):24-26.
[5] 朱长征.关于现代篮球运动节奏性特征的初步归因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0(12):477-478.
[6] 龚斌.竞技运动的节奏性规律[J].体育学刊.2002(7):113-115.
[7] 赵子建.节奏谋略在现代排球比赛中的运用[J].体育学刊.2002(7):116-117.
潜人才的潜人才学经历三个阶段
没有五大院校这一说法,专业体育院校有14所,分别为: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吉林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部分体育院校介绍:
1、北京体育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2007年,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在教育部组织的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在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中,连续多年被评为六星级大学。
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建于1952年11月,原名华东体育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院校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6月国务院决定上海体育学院划转地方,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3、沈阳体育学院
简称“沈体” 新中国建立最早的体育院校之一,原名东北体育学院,成立于1954年,原隶属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管,以体育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体为主、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等体育院校。
4、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是一所集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与一体的省属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与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省体育科研中心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体育学院。
5、广州体育学院
始建于1956年7月,是华南地区惟一的体育本科高等学府,也是建国以来国内较早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院校之一,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是一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的在大学。
百度百科--广州体育学院
百度百科--体育院校
百度百科--沈阳体育学院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人才学诞生30年来,潜人才学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79—1988年
1979年,新时期人才学在中国诞生。从1979年发表的人才学论文到1983年以来陆续出版的早期人才学专著,开始接触潜人才现象、潜人才概念及潜人才开发。这一时期,专门论述潜人才的论文并不多见。一些人才学专著,仅用很少的篇幅论及潜人才及潜人才问题。如,1979年第9期《人民教育》所发表的王通讯和雷祯孝写的新时期人才学的开山之作《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中“学竹笋破土而出”一节,虽未用“潜人才”的概念,却用大量事例揭示了潜人才现象。1983年4月,彭文晋编著的《人才学概说》(黑龙江出版社)一书第二章第二节及第八章第一节提出潜人才的概念及其开发。1983年5月张世高编《人才学浅说》(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3年11月叶忠海、陈子良、缪克成、杨永清著《人才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王通讯的《人才学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以及1987年3月刘圣恩、马抗美主编《人才学简明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叶尚志主编、陈子良副主编的《人才管理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等都谈及潜人才概念和潜人才开发等。
这些人才学专著涉及到潜人才论述的特点是:1.著作较少;2.论及潜人才及潜人才问题的论述较少,有时只是提到一下;3.涉及的内容也未作系统阐述。
这一时期的一些论文,开始对潜人才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
1. 对潜人才概念、特征、开发的论述。
如,杨敬东的《试论潜人才》(《成才之路》1986年第8期)。
2. 对潜人才自我埋没的论述。
如,黄东平《论人才的自我埋没》(收入广西人民出版社年11月出版的黄东平著《兴趣创新人才》一书)。
3. 关于青年潜人才的社会承认问题的论述。
如,杨敬东《青年潜人才的社会承认》(《中国人才》1986年第12期)。
4. 潜人才的开发与自我开发的论述。
如,舒风《应给潜人才以巨大浮力》(《中国人才》1987年第12期)、王厚炎《‘潜人才’要善于自我表现》(《中国人才》1987年第4期)。
(二)第二阶段:1989—2003年
1989年9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敬东的学术专著《潜人才学纲要》,这是我国第一本潜人才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潜人才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始成为人才学“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敢峰评价)。该书对潜人才及潜人才问题、潜人才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定义了潜人才及潜人才学的概念,建立了潜人才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潜人才学的原理,确定了潜人才学的学科体系,丰富了人才学的学科内容。
此后,一些人才学基础理论著作都引用和借鉴了《潜人才学纲要》一书的内容,比如潜人才的概念、特征、类型,特别是引用社会承认的原理。
这一时期,潜人才研究的论文数量仍然较少,有独立见解、有深度的论文比较少见。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1. 关于潜人才的基本类型。
杨敬东《略论潜人才的基本类型》(《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2. 关于潜人才分类的原则。
杨敬东《谈谈潜人才分类的原则》(《中国人才》1989年第11期)。
3. 关于潜人才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宁生《潜人才呼唤教育改革》(《四川教育》1989年第1期)。
4. 关于高潜人才的开发。
周国平、邵廉慧《高潜人才开发在欧洲》(《中外管理》1989年第7期)。该文使用的潜人才的概念与人才学界使用的概念不一致,他们认为:“何谓‘高潜人才’,大多数欧洲公司将其定义为:追求最高层管理职位的具有潜力的高水平的管理者。”
5. 关于企业潜人才的开发。
林枚《企业人才开发的重点:潜人才开发》(《天津经济》1993年3月)。该文鲜明提出企业人才开发的重点是潜人才开发,并指出潜人才开发面临的误区及开发的途径和对策。
这一时期,已检索到的有关潜人才的论文还有:韦石《要为潜人才升浮鼓吹——读<赠项斯>诗有感》(《中国人才》1989年第3期),裘伟廷《潜人才与显人才》(《人力资源》2001年第4期),席晓东、刘丽芬、贾岩《如何开发‘潜人才’队伍》(《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孙峰《重视科技‘潜人才’》(《江苏水利》1998年第1期),曹百胜、王建国《影响潜人才脱颖而出的主客观因素及对策》(《大庆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等。
(三)第三阶段:2004—2008年
2003年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党中央作出人才工作的决定。人才研究空前活跃,但在潜人才方面的论文仍然较少。在潜人才学的著作方面,仅有杨敬东《潜人才学纲要》的增订本《潜人才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出版及其再版、三版问世。
2008年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潜人才学》第三版比起2004年第二版增加了6万字。增加了近年来党中央提倡的一些新精神,引进了不少近年来推广运用的人才选拔的新方法,增加了一些新的案例等。
在潜人才学的论文方面,虽然论文数量仍然不多,但是,论文质量普遍较高,并形成各种门类潜人才的开发研究。
关于潜人才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叶忠海《谈谈潜人才》(《人才开发》2005年第3期)。
关于社会承认的代表性论文有:杨敬东的《社会承认对人才成长影响的新思考——兼论人才潜显转化律》(《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杨敬东的《健全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承认机制》(《中国人才》2006年第3期)、杨敬东的《创新型人才的社会承认机制研究》(《中国人才前沿》2006 No.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关于地方入伍大学生中的潜人才资源开发的代表性论文有:张琛、钟艳玲《开发地方入伍大学生中的潜人才资源》(《政工学刊》2006年第3期)。
关于职业经理潜人才开发的代表性论文有:黄国菊的《职业经理潜人才开发问题探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31卷第5期)。
关于转业军官自主择业潜人才的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杨敬东的《自主择业潜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中国人才》(下半月刊)转业军官2006年第11期)。
关于护理潜人才的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肖新丽《谈如何发现和培养护理潜人才》(《中国护理研究》2006年5月15日第6卷第5期)。
关于公共图书馆潜人才开发的代表性的论文有:杨萱《试论公共图书馆潜人才开发》(《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5卷第11期)。
关于中小学竞技潜人才研究的代表性的论文有:李飞腾的《影响中小学竞技潜人才资源开发的若干社会因素分析》(《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0卷第2期)。
关于退役运动员潜人才研究的代表作有:陈太彬、孙自杰《我国退役运动员潜人才资源开发的研究》(《科技信息》2008年第5期)。
此外,还有潜人才研究的论文:赵晓伟蒋振贤《要注重潜人才的开发》(《人才开发》2005年第3期)、张克刚的《潜人才的基本特质及自我推荐开发》(《人才开发》2005年第8期)、张琛吕晓春《自主创新不可忽视潜人才》(《HR经理俱乐部》2007年第1期)等。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在什么地方?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关键词 体育学 硕士研究生 问题 对策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深入,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对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体育研究生学习质量的对策,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前言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和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体育类研究生的学习也出现问题,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二、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整个学习质量。多数体育研究生在规避了本科就业高峰后仍然信心不足,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在考研动机和学习动机存在认识误区。调查结果表明,33% 的硕士研究生存在着学习倦怠现象,62.6%处于不确定的中间状态。这一组数据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已经较严重。从目前体育研究生的考研动机基于增加就业筹码,学习动机不明确,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情况。
(二)学习品质问题
在科研方面,学术不端与失范现象在研究生中日趋盛行,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来看,存在诸如论文质量不高,论文复制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反映研究生学习品德生活化取向明显。
(三)自我认知问题
部分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过高估计。一些研究生把未来设计得很完美,而现实社会又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这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据调查分析,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健康水平要低于全国成人水平。民族传统体育学心理健康程度最高,运动人体科学较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因对自己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影响学习质量提高。
(四)角色定位问题
就业定位教师的体育研究生,对安排的研究任务能保质保量完成,并能提出一些创新点。就业定位于仕途和商途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目的是期望在商途、仕途上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不管处于对自己什么样的定位,硕士学位都很重要,是否有真正的学术训练并不在乎。多数高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对于体育学科研究生的要求是以教学训练为主,势必造成与社会需求无法顺利接轨。这些问题反映学生对自己定位不明确。
(五)知识学习、专业技能问题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不仅具备学术能力,还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更要提高综合能力和丰富知识。然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只有在本科受到专业训练,技战术水平不高,导师比较重视理论的培养,轻视技术学习,致使本专业的学生技术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体育学硕士知识的匮乏和综合能力不足,致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
三、体育类研究生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明确挑战程度
体育研究生在入学前相关的学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目标清晰。在学习时间,阅读书籍,写作方面有定量或定性的要求,注重过程,重视效果,明确自己在学业上的困难与难度,找寻解决的方法与途径。
(二)积极合作学习
建立学术团队或者课题小组,定时定期进行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分享在学习上的观点与问题,集中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相关的学术训练与技能训练。在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下,在校的`研究生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加强师生互动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但是导师在学术研究有着更多丰富的经验,导师应该与体育研究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氛围。
(四)丰富学习经验
提供更多教育实习机会,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进一步开拓跨学科及跨学校的学习活动,确保教育质量,提高整体素质。
(五)校园环境支持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与奖励制度,在与体育研究生相关的硬件资源与软件设施进行完善。例如课程资源、需要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地与器材等等。
四、结语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体育研究生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个人,自己对学习上精力的和投入,对各个方面的资源的充分利用,很好的处理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关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的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在将来的事业上能够有所作为,在未来的生活更能幸福美满。
参考文献:
[1] 赵蒙成,刘婷,母小勇.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1 (5):77-80.
[2] 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2).
[3] 魏俊明,蒋健,李鸿禄.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 (19):22-24.
[4] 全晶.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 报(教学?探索).2008(16):67-69.
;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EMCC)是1981年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以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府,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环保系统的“最高学府”和培养环保人才的“黄埔军校”。原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委员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振华局长先后出任学院院长。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西有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北戴河,东有世界著名的长城起点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学院现有教师360人,其中博士16人、硕士150人、教授副教授共132人(其中正教授33人、副教授99人),在校学生7000余人,并设有校本部(海港区)和北戴河校区两个校区。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原隶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年执行《国务院关于高校体制调整的决定》,行政划归河北省管理,业务和教学上仍受国家环保总局指导。20多年来,全国3000多名各省、市、县级环保局长在学院接受了局长岗位培训,2万多名环保在职干部在学院接受了以知识更新为目的的专业环境教育培训,为社会各级环保战线培养各类专门环保人才近8000人。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生态学系、环境艺术系、法学系、信息工程系、经济学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和公共课部、体育部、培训部等8系3部,共36个专业,即: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水务工程、环保产业与设备工程、物业设施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海洋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园林工程技术、环境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环境法学、法律事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社区环境景观设计、环境雕塑、摄影艺术、美术、财会电算化、公共关系与文秘、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建筑经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体育旅游和社会体育。
其中,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法学、标志设计、平面构成等五门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有着良好的硬件环境,拥有1000多台机型先进的计算机,300座位的语音室,84.6万册的数字化图书馆。学院还设有环境教育研究所、环境规划管理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生态保护研究所、环境信息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所、环境社会研究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中心、法律咨询与服务中心以及环境技术研究与实验中心、现代化教学中心、网络中心、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和电教馆等14个配套的教学科研机构(所)。中国与荷兰政府合作项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由荷兰政府全额建设的水处理技术全模拟实验室——中荷水处理示范研究培训中心已在我院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由世界500强之一的跨国集团“台湾富士康集团”投资1000万元兴建的——富士康水环境处理实验室也正在稳步建设之中。
学院自1986年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的学历教育,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学生6000余人,成人大专生600余人。20多年来,已有大批毕业生走上了环保工作第一线,他们中有的已成为领导干部,更多的已成为业务骨干,在环境管理、环境监察、环境信息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外,学院还与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和河北体育学院等高校开展了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等合作。
学院在坚持为环境保护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还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研咨询工作,完成了国家环保总局、省市政府大量的课题研究。近十年来,共取得科研、教学成果150余项。学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组织编写了适合我国环境教育特点的各类专业教材60余种,均已公开出版发行,被全国环保系统及部分高校采用;有10余种专业教材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家二级刊物《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荷兰、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朝鲜、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环保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近两年来,成功举办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中欧环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欧城市废物管理建设网络项目开题会,接待了地球理事会联合会等代表团的访问。1999年与荷兰万豪学院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2005年与加拿大罗伊尔罗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毕业生可赴加留学。2006年将与荷兰万豪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办本硕连读学历教育
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锻炼者情绪、情感、意志、认知、人格等方面均有着良性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篇一《浅析体育锻炼与促进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目前我国许多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教育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1.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1.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2. 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3.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结语
无论是从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还是从国外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发展非智力因素、提高思维水平、进行美育教育、拓展和完善个性等心理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从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理论课教学、保障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等多条途径,促进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也应是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2]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3] 刘素卿,刘素文.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院报,2002.
[4]祝蓓里,季浏.体育心 理学新编[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析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论文 ?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河北体育学院学报”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